北京钟楼

北京钟楼位于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鼓楼的北面,是老北京中轴线的北端点。钟楼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之后毁于火灾。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时为了防火,全部采用砖石结构。

钟楼的正中立悬挂大铜钟一口,上面铸有文字“大明永乐吉日”,高7.02米,直径3.4米,重达63吨,是我国体量最大、分量最重的古代铜钟,被誉为“古钟之王”。它的钟声悠远绵长,圆润洪亮,可以传播数十里远。钟楼在长期过程中,承担着北京城的报时功能。

原先钟楼内悬挂的是同样为永乐年间所铸的一口大铁钟因为音质不佳,被置于墙边,改用铜钟。原铁钟则目前在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收藏。

铸造铜钟还有一个传说:铁钟声音不够洪亮,于是皇帝下令召集天下工匠来铸钟,3年过去铜钟没能铸好。皇帝怒斩监铸的太监,并限令80天内铸好,否则把全体工匠处斩。负责铸钟的师傅华严耗尽了心血,可炉温仍然上不去。华严的女儿华仙纵身跳进炉去,炉火升腾,铜水翻滚,铜钟得以铸成,此后华仙被称为“铸钟娘娘”。钟楼附近有过一座金炉娘娘庙,用以供奉华严的女儿华仙,目前仅存遗址。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